沙门佛觉 发表于 18.9.2010 02:52:33

(原创)关于修南传佛教可成佛道之铁证

本帖最后由 沙门佛觉 于 5.1.2011 04:50 编辑

关于修南传佛教可成佛道之铁证

          戒定智慧 大乘之道            
         八支圣道 成佛之本

      经学术界佛学专家考证,南传佛教五部原始经典(五尼柯耶)之前四部(长部中部相应部及增支部)与中国北传佛教保留的四部汉译阿含经内容基本一样,尤其是前三部,即长中杂阿含经是佛陀亲口说,准确性较高,真实反映了佛陀的教义教法.可是,后来兴起的大乘邪教徒编造伪经(都冠以"佛说"或"世尊告诸比丘"等),披着佛教的外衣,将南传上座部原始佛教贬低为小乘:阿罗汉果(四果,无生果)非佛果,修四谛八正道是小乘,不能成佛,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为基本修法)是解脱道,自利不利他,不度人,不能度多数人,只能度少数人。。。只有六度菩萨道才是大乘道,能成佛。这纯属无稽之谈.根据原始经典,佛陀认为,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即可成佛,而且,只有修戒定慧三学四谛八正道,才能成佛.现考证如下: 1。《长阿含经。游行经》第二初
。。。。。。尔时。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边。时水岸上人民众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有乘桴而渡河者。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忽至彼岸。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
 大乘道之舆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尔时。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
 戒定慧解脱  唯佛能分别
 离苦而化彼  令断生死习
这段经文说明,原始经典即是大乘之道,可度一切天人,非小乘。戒定慧三学是解脱道。涅槃是解脱道之最终目标。
2.(1)《长阿含经。游行经》第二中
。。。。。。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诸比丘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大教法也。
(2)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经
。。。。。。如法行人复有二种。有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有不自饶益。亦不饶益他。不饶益多人。不愍伤世间。不为天.不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若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此人于彼人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譬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于彼中为极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如是若人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此二人如上所说。如上分别。如上施设。此为第一。为大。为上.为最.为胜.为尊.为妙。是谓比丘知人胜如。
(3)中阿含梵志品伤歌逻经
。。。。。。摩纳。云何教训示现。有一沙门梵志自行如是道.如是迹。行此道.行此迹已。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为他说。我自行如是道.如是迹。行此道.行此迹已。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汝等共来。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迹。行此道.行此迹已。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亦自行如是道.如是迹。行此道.行此迹已。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为他说。他为他说。如是展转无量百千。摩纳。是谓教训示现。
这三段经文足以说明,原始经典(南传佛教)即是大乘之道,可度一切天人,自利利他,非小乘,可度多数人,而说其自利不利他的人都是邪师,宣扬其自利不利他的经都是伪经.另外,当今世界的南传佛教已遍及美国和英国等欧美地区,也证明了这一点.
3.(1)《长阿含经。游行经》第二后
。。。。。。世尊为须跋而说颂曰。

  我年二十九  出家求善道
  须跋我成佛  今已五十年
  戒定智慧行  独处而思惟
  今说法之要  此外无沙门
佛告须跋。若诸比丘皆能自摄者。则此世间罗汉不空。
(2)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七九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沙门.沙门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谓成就此法者。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断。嗔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两段经文说明,佛陀所修之法就是戒定慧三学,八圣道为基本修法---沙门法,“贪欲永断,嗔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涅盘)”是修行目标——沙门义,沙门法和沙门义即佛陀对自己教义的总概扩和定义,也就是后人所说的佛教,以区别于外道,也是我们今天区别于附佛外道或伪佛教的主要标准;戒定慧三学解脱道就是佛道——大乘道或成佛(痴永断)之道,根本不存在什麽六度菩萨道,那么,与六度菩萨道相关及宣扬持咒即身成佛,念佛往生成佛及称观音圣号得度成佛等的一切经典均系后人伪造,其目的在于从文字方面,压倒和毁灭(南传上座部原始)佛教,为争夺信徒,占地盘(古印度,古代西域和古代中国广大中原地区),占有名利,满足贪欲,掩饰贼心而制造依据,即使用以假乱真及杀人不见血之术。这段经文也说明,只要比丘如法修行,人人能成佛,此世间永远有佛——阿罗汉。
4.<<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晡利多品罗摩经>>
"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着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
这段经文中的"觉"即"佛"的意译,本段的意思是:修(四谛)八正道,即可成佛,且涅盘(灭尽,灭度)是成佛的标识(即四果,阿罗汉果或无生果或佛果,此处"涅盘"的意思是贪嗔痴灭尽).
5.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七九七)
"世尊告诸比丘......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这段经文中的"阿罗汉果"即四果(无生果),"痴"的反义语即"觉"即"佛","贪.恚.痴永尽"即涅盘(灭尽)之义,阿罗汉果即(贪恚痴)灭尽成佛之义.
6.<<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二)
"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具足戒住者。善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罪。能生怖畏。比丘具足戒住。善摄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处。见细微罪。能生怖畏。等受学戒。令三学修习满足。何等为三。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戒为满足。少定.少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戒学。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定满足。三昧满足。少于慧。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三)
"......何等为增上戒。是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贪.恚.痴薄。得一种子道。若彼地未等觉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觉者。得须陀洹。彼地未等觉者。得随法行。彼地未等觉者。得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这两段经文的意思是:证沙门初果和二果必修(增上)戒学,持具足戒为根本,为必备的前提条件,证三果必修(增上)意学(定学),证四果(阿罗汉果,无生果)必修(增上)慧学.证得阿罗汉果,或增上慧学修学圆满,无明有漏心解脱。"无明"的反义语既"觉"即"佛",证得阿罗汉果,无明有漏心解脱,即证佛果.

7.<<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五 >>(九七九)"佛告须跋陀罗。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须跋陀罗。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门。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除此已。于外道无沙门。斯则异道之师。空沙门.婆罗门耳。是故。我今于众中作师子吼。
......
    彼尊者须跋陀罗即于尔时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
    时。尊者须跋陀罗得阿罗汉。解脱乐觉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见佛般涅槃。我当先般涅槃。时。尊者须跋陀罗先般涅槃已。然后世尊般涅槃。"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 只有(修四谛)八正道(三学),才能成佛{证阿罗汉果,涅槃.此处"般涅槃"的意思是(一切因缘)灭尽(摆脱轮回而死--无生,没有来生). 另外,佛陀在许多经中常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大品说处经>>),此处“生已尽(来生灭尽)”即 无生(无来生)或阿罗汉之义,由于无有(不更受有,十二因缘之十)而无生(十二因缘之十一),实为佛陀亲证之最高果位---阿罗汉果。
8.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一四五)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9.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九一六) ......佛告聚落主:“若如是者,岂非无有人堕于泥犁中耶?......
  “聚落主,如来、应(佛自称.音译即"阿罗汉",意译为"无生"或"应供"或"杀贼","无生"最准确,此处误译.)、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常为众生呵责杀生,赞叹不杀;呵责偷盗、邪淫、妄语,赞叹不盗、不淫、不妄语。常以此法,化诸声闻,令念乐信重,言:‘我大师知其所知,见其所见,呵责杀生,赞叹不杀,乃至呵责妄语,赞叹不妄语。我从昔来,以愚痴无慧,有心杀生。我缘是故,今自悔责。虽不能令彼业不为,且因此悔责故,于未来世,得离杀生,乃至得离盗、淫、妄语,亦得满足正意解脱,满足慧解脱。意解脱、慧解脱满足已,得不谤贤圣,正见成就;正见因缘故,得生善趣天上。’如是,聚落主,有因有缘众生业烦恼清净。


10.五分律卷第十五第三分初受戒法之一


.....于是世尊之波罗奈趣五人所。五人遥见佛来共作要言。瞿昙沙门昔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于是憍陈如。从坐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佛告五比丘。汝等一心求正断烦恼。我先亦一心求正断烦恼。故得成无上正觉......说是法时。五比丘一切漏尽。得阿罗汉道。尔时世间有六阿罗汉(佛陀和憍陈如等五比丘共六人)。复有长者子。名曰耶舍......


   这二段经文和律藏的文字记述说明,佛陀亲证之最高果位就是阿罗汉果--无生果,即摆脱生死轮回之终极果位,阿罗汉就是如来或佛.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证,修道成佛只有一条最有效的途经:(三学四谛)八正道,大乘邪教徒所宣扬的六度菩萨道(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智慧,这里的"持戒"包括"忍辱",重复,纯属文字游戏)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里的不生不灭的"诸佛"的存在,如阿弥陀佛,药师佛等,与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盘寂灭三法印及诸法缘生之因果律相矛盾),以及三密加持即身成佛的密法,皆是纸上谈兵,胡编乱造;东西方等净土往生纯属骗人的谎言(与修行最高目标"涅盘"不符).总之,大乘经典都是伪造的,攻击破坏原始佛教和骗取名利是他们的真正用意.

觉海慈航 发表于 14.9.2011 22:31:06

顶!

言之 发表于 17.6.2012 21:46:35

大乘是伪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关于修南传佛教可成佛道之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