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anjiayuan 发表于 8.8.2012 13:29:58

道家之道

道是阴阳

  首先运用道教的思维方法,分析一下“道”字原来是这么写的,
右上角的两点“- -”在八卦里面代表的意思是阴,两点下面是一横“—”代表着阳的意思,即所谓“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中心是一个自我的“自”,强调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体悟才能得到的;最下方是一个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体悟大道,就需要深谙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天道运行,阴阳造化。

道是过程

  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

  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

  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

  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德经》除了论道外,也有很大的部分论德的。其观点颇为辩证。

                                                         <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四>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八>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此外,儒学里也有不少论德的篇幅。如,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 语出《论语•颜渊》

kaiyuanjiayuan 发表于 12.8.2012 02:39:39

道家之道源于古中国文化的精髓,请多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