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376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处处以"海归"自居:回乡问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12.2009 17:13: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欧洲新报 于 3.12.2009 17:22 编辑 - U- c% o# `: Q/ m- a* F

- A' ^+ H0 S2 J1 u4 i


- j' i/ W/ [" g: G' b9 k

       海归之前,多了解些情况,多做些思想准备,打点预防针,锻炼一下自己的承受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而海归之后呢?回乡问俗,了解一下别人是怎么思考的,就不会处处以海归”自居以致太快地失去信心。

回乡问俗

本报特约记者   (柏林)

0 [7 O$ v4 w, u" u4 b7 u$ i8 G

本报特约记者林希女士在上海松江的”泰晤士小镇“


* K1 _" x* W+ \9 X . O+ d7 \# q* k2 v

4 p% _8 d9 s6 m; d1 r- T8 s& i 4 `2 n3 A/ E6 \

入乡随俗,人人尽知。但回乡问俗,可能就没有多少人觉得应该重视了。其实,对在海外生活过多年的我们来说,回乡问俗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6 c0 a5 l8 q( I% O. ^/ ^3 S7 e2 }; p& `. r% B
  过马路,我十有八九会被拐弯的车子逼在马路中心进退不得。由此得到的告诫是:“要记住拐弯的车大多是不会给人行道上的行人让路的。”“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左顾右盼闯红灯。”

! J" y! v! p& h% G' T

1 ?- V- ?6 i5 i$ z  `
  等地铁,千万要站在紧靠车门的地方。如果你也如在国外那样站在什么停车线后,那车进站前准会有一或两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大模大样地站到你前面了。曾以为这些小伙子不懂得“女士优先”的国际惯例,在一个自己认为比较适当的场合虚心向这些估计该是90后的小伙子询问。不料他们回答说当然知道“女士优先”,只是这前提是如果该女士既年轻又漂亮。言下之意就是至于老太太您哪,还是乖乖地站到我们后面去吧!

3 y. Z4 W  [+ m- Z

2 R6 ?7 {# ]- @5 a
  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也实行地铁电梯“左行右立”,不过基本还只是在标语上,实际上电梯上经常是人满为患,你根本就寸步难行。而且报纸上还为是否应该实行“左行右立”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反方的理由之一就是“电梯已经不够用了,为什么还要空下一半来给人走?”好像在左边的人非要站着才是利用了电梯,走动起来就是浪费了电梯似的。

8 b- V3 d, g0 ]: W: z* v# v) }! K

5 D- B- g3 Y5 u+ D7 u
  不少人还是喜欢在公共场合敞开嗓门说话,起初以为是他们不知道高声说话会对旁人造成影响,竟想入非非地以国外的公众场所的轻声细语为例来劝导。喝!那反应才叫是同仇敌忾!什么“怕吵就别回国来啊!”什么“最见不得老外那种鬼鬼祟祟说话的样子,哪有个男人样!”“声如洪钟才显得健康,有阳刚之气”。稀奇古怪的理论多了去了,真让人大长见识。

" Q3 B/ \3 U5 X* N
  还见识过更夸张的爱国主义者:那位66岁的“爱国老太”最听不得“国外的”三个字,一听就暴跳如雷,下一句当然就是“国外好你就不要回来!”


1 ]) f5 n' R# [" r6 T
  某次开会,她一人侃侃而谈,众人鸦雀无声,似睡非睡。不识相的我居然像在国外那样中途提问,害得她和众与会者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连眼泪都流出来了!事后也就此向同仁虚心求教过,收获是:“有什么问题在会上提是极为不礼貌、极不得体的。应该什么都留到会后再悄悄地问。当然最好是什么都不要问。反正也没有人真的在听她说。”

: J& S. m' c+ g

又一日,她很严肃地指责我的“师德”有问题,为此她不仅搬出了《教师法》等政策法规,还声泪俱下地拍了桌子!原因是她来后搞了很多“改革”,包括让老师承包教室卫生,让原来负责打扫的保育员给幼儿们上课等等。而我却没有按她的要求带头承包打扫整个办公室的卫生,还真不知道这怎么就跟“师德”联系上了。一打听,果然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学的办公室还是由教师自己打扫的,何况“爱国老太”本人就是整天手不离拖把抹布,为全体教职员工做出了光辉榜样,于是我也学那“爱国老太”的样子整天挥舞起拖把抹布,把个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实说,这点小事对咱们这些经过“洋插队”锻炼的人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 q7 J( V  [7 X& y

以上所记均是细节琐事,不足挂齿。不过海归之前,多了解些情况,多做些思想准备,打点预防针,锻炼一下自己的承受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而海归之后呢?回乡问俗,了解一下别人是怎么思考的,就不会处处以海归”自居以致太快地失去信心。毕竟时代在发展,家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是在碰撞中进步着。就是我回国这两年来,上述的一些现象经过媒体网络的多次讨论也已经开始有所改善。北京奥运会后,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者不再那么振振有辞。上海报纸上关于电梯的“右立左行”讨论最后也以正方的意见占了上风。日前电视里正在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针对“车辆拐弯时应该怎样对待人行道上的行人?”更明显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走上领导岗位,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民主讨论的会风已经逐渐被带进了中国。上面提到的“爱国老太”大张旗鼓的“改革”并没能坚持多久,禁不住年轻的家长们频繁地联合开会抗议,没过三个月,这位六、七十年代的“先进标兵”终究以“不堪家长羞辱”为由辞职了!

# q% ]6 V+ Z6 Y0 m1 t( C. K

0 P7 y# ?$ x! x8 _2 e3 W

林希               

24.11.2009,于上海

2#
发表于 3.12.2009 21:11:42 | 只看该作者
难道这位女士不是中国长大的吗?一般中国人怎么想,怎么会不知道。在中国生活那么多年,应该有最起码的认知和自知吧?回去当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9.12.2009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9.12.2009 12:10:44 | 只看该作者
全民的素质提高还要是从教育捉起呀,2 G' Q5 X, ]3 j+ B7 c/ k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还是很有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0.12.2009 15:10:48 | 只看该作者
无论素质还是其他水平,都不是靠有多少人回去能改变的,
+ ]' l) F- x& F+ H/ a' P利益分配才是所有社会的行为准则,你素质高,是要有隐形或者显性利益的刺激的。
4 B  ^) |6 [1 w  @关键是国内现在支持的是流氓准则,哪个更不要脸,哪个更能做出你想不到的事情就更有钱,0 l- w2 Y! z" x. I
说到底人始终不过是人,把国内的这套东西搬这里来,保证不出几年比国内还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8.12.2009 00:03:53 | 只看该作者
少一点“海龟派的颐指气使”,多一些从自己做起和对别人的宽容,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9.12.2009 16:01: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7.12.2009 14:5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alexneu
( ]! x5 P  G# J* K* U% e( ]7 ~1 X/ g+ R' n

3 X! ]; C+ a% {1 D% b8 C     难得看到说真话的!现在还谈什么海龟?!真是搞笑!我都不敢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6.2024 08:3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