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查济古建筑群的千年智慧与当代新生

19.11.2025 16: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新闻网

摘要: 冬日的暖阳拂过层叠的青瓦马头墙,许溪、石溪、岑溪三条清流在村中交汇,潺潺水声与石板路上的脚步声交织,诉说着查济村的千年光阴。(查济古村鸟瞰。(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11月19日,2025海外华文 ...
冬日的暖阳拂过层叠的青瓦马头墙,许溪、石溪、岑溪三条清流在村中交汇,潺潺水声与石板路上的脚步声交织,诉说着查济村的千年光阴。
(查济古村鸟瞰。(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11月19日,2025海外华文媒体走读安徽活动走进宣城市泾县查济村,这座被誉为“中华写生第一村”的庞大明清古建筑群,不仅以其巧夺天工的营造技艺令人惊叹,更以其“活态传承”的当代实践,展现着古老肌理如何迸发时代活力。

巧夺天工:山水为画卷,建筑作诗篇

查济之奇,首在其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格局。村落并非随意铺陈,而是严格遵循着“枕山、环水、面屏”的古典理想。村外,钟秀、平顶、巴山、石门四门与如松、青山、巴山三塔环抱;村内,三条溪水宛若灵动的脉络,穿家过户。
华文媒体代表在查济古村拍摄取景。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我们的祖先在建村时,就展现了非凡的远见。”据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原会长吴金生介绍,查济素有“先建沟,后建房”的传统,一套精密的地下排水系统先于房屋而建,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有效运转,保障着古村的干爽与生机。建筑依山就势,沿等高线错落布局,洪公祠等重要建筑更是巧妙利用山坡地形,形成前低后高的恢弘气势,与山水画卷融为一体。

这里的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徽派技艺的集大成者。从型制规整统一、用料考究的砖木结构,到洪公祠享堂规正的柱网轴线、爱日堂“四十四根柱子”撑起的开阔厅堂,无不体现着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建筑组合多变,类型丰富,从祭祀的祠堂到生活的宅院,共同构成了一个脉络清晰、肌理完整的有机生命体。
活态传承:古韵承文脉,新风润心田
保护,绝非将古村封存于玻璃柜中。查济人深谙,真正的传承在于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在“用”中焕发新生。
一位游客在查济古村拍摄。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这一理念在宗祠的转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始建于明的洪公祠,曾是家族祭祀的肃穆空间,如今摇身变为“家风家训馆”。游客张帅在参观后感慨:“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精美的建筑,更在历代先贤和道德模范的故事中,接受了一次文化的洗礼。古老的祠堂‘活’在了当下。”

“我们坚持‘以用促保’,”桃花潭镇查济村村委委员刘刚说,“在 保持老建筑原有风貌与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将其功能延伸至公共服务领域,让旧祠堂荡漾时代新风,成为新时代的文化讲堂。”

近年来,查济村鼓励村民利用空置民房发展民宿与农家乐,让游客能栖居于古韵之中;挖掘研学旅游资源,做强“中华写生第一村”的品牌,吸引无数画笔来此描绘徽风皖韵。

如今,查济的白墙黛瓦间,依然住满了热情的原住民,延续着质朴的乡村生活,形成了一个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的活态社区。

从隋唐之际查文熙在此落籍生根,到今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查济曾是以“震山派”闻名的查氏一族繁衍生息的乐土。如今,通过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查济正以其历久弥新的魅力,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关于中国智慧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9.11.2025 19:31

返回顶部